【高利贷定义】 【重点】高利贷是指索取的利息明显超过法定最高利率水平的借贷行为。在中国,根据相关法律规定,高利贷通常指民间借贷中,贷款利率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同期、同档次贷款利率(不含浮动)的4倍,超出部分即视为高利贷。
【详细解读】 高利贷的本质是放贷者以极高的利息向借款人提供资金,这种利息往往远远超过普通市场利率,使得借款人承担极其沉重的还款负担。高利贷的利率通常是由借贷双方私下协商确定,缺乏透明度,且利率极高,常常伴随暴力催收、侵犯借款人合法权益等恶劣行为。
【法律界定】 在中国法律框架下,高利贷的界定主要参考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》。其中明确规定,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(LPR)四倍的部分,人民法院不予支持。换言之,如果约定的年利率超过此上限,则超出部分的利息将不受法律保护。
【特征描述】 高利贷除了具有极高的利率特征外,还表现出以下特点:
【法律后果】 高利贷行为不仅损害了借款人的合法权益,同时也对社会金融秩序造成了破坏。我国法律严厉打击高利贷行为,对恶意高利贷者和非法放贷团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而对于借款人已支付的超出法定利率上限的利息,法律也规定可以主张返还。
总结: 高利贷是以索取超高利息为主要特征的非法借贷行为,法律不保护超出法定利率上限的那部分利息,并对涉及高利贷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惩治。借款人应当谨慎对待高利贷,寻求合法、合理的金融渠道解决资金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