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张某因非法从事虚拟货币‘挖矿’,被警方刑拘。”这是近年在多个省份频繁出现的新闻头条。在一场看似技术和运算主导的财富游戏中,挖矿,正在成为中国法律与监管系统重点打击的对象。
那么问题来了:网上挖币,真的犯法吗?这个问题背后,牵扯的不只是一个法律条文,更是国家政策导向、能源安全、金融主权的博弈。而你若未能看清这一切,轻则血本无归,重则面临牢狱之灾。
我们来倒着看这场“挖矿风暴”的演变。
内蒙古某大学教师私下挖矿被处分
张老师利用学校服务器在夜间进行比特币挖矿,数月之内获利上万,但因用电异常引起运维部门注意,最终被开除公职。
国企员工私搭矿场被判三年
某电力公司技术员将单位闲置机房改造成以太坊矿场,长达半年耗电量巨大,最终被以“滥用职权及破坏能源管理秩序”罪名起诉。
四川私人矿场主被一锅端
利用廉价水电搭建挖矿机房,动辄几十台GPU服务器夜以继日运行。被当地公安以“扰乱金融管理秩序罪”调查处理。
这些案例共同点是什么?不是用了哪个币种,也不是赚了多少钱,而是——违反了国家明确禁止虚拟货币挖矿的政策底线。
2021年9月24日,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发布《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》,其中明确指出:
“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,任何形式的代币发行融资和虚拟货币交易属于非法行为。”
更早在2021年5月,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就已明确表态:
“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,坚决防控金融风险。”
这意味着:不管你是挖比特币、以太坊还是其他山寨币,只要在中国境内开展挖矿活动,都可能涉嫌违法。
也许有人会说:“我不建矿场,我用家里电脑偷偷挂在国外矿池里挖币,没事吧?”
过去确实有人尝试“擦边球”玩法:
利用远程VPS或云服务器进行隐蔽挖矿;
加入境外矿池分账;
使用个人家庭宽带和电源,避开大规模用电异常检测;
但这种模式也已被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锁定:
手段 | 风险 |
---|---|
云服务器挖矿 | 服务商会检测高CPU使用,封号并上报 |
VPN挂矿 | 涉及资金出境,被监管系统重点监控 |
家庭矿机 | 大量用电异常可能引起电力部门报警 |
此外,《网络安全法》《数据安全法》《反电信诈骗法》叠加之下,任何涉及网络、电力资源滥用和跨境资金流动的行为,都有可能被定性为非法行为。
你以为你在网上“挖币”?
警方可能认为你参与的是:
非法吸收公众存款(通过矿机众筹);
非法经营(提供未获许可的金融服务);
网络诈骗(以挖矿名义拉人头、资金盘);
案例中,不少涉案人员甚至并未实际“挖到币”,却因卷入“矿机投资骗局”而成为诈骗共犯。这一点,才是真正的“无妄之灾”。
挖矿不仅是技术行为,更是能源、金融主权、安全等多重考量下的系统性监管对象:
能源层面:大规模挖矿对电力资源消耗巨大;
金融层面:虚拟币交易绕开监管,冲击人民币主权;
安全层面:大量币种用于洗钱、非法跨境支付。
因此,我们看到的是:
年份 | 重大政策 |
---|---|
2017 | 关闭ICO平台,禁止币圈融资 |
2019 | 发改委将“虚拟货币挖矿”列入淘汰产业 |
2021 | 明令禁止虚拟币挖矿和交易 |
2022-2024 | 严厉打击私设矿场、线上挂矿等行为 |
而在此背景下,哪怕是“在线偷偷挖一点点”,也难逃法律制裁的目光。
既然网上挖币已经法律风险高企,那还有没有“合规”的路径?
答案是有的,但必须转向:
区块链技术应用开发(如联盟链、NFT数字确权等);
合法境外数字资产投资(通过港美证券交易所购买加密ETF);
参与国内数字人民币创新应用(CBDC开发、硬件钱包设计等);
这些路径,不仅合法,还紧贴未来趋势。
在政策强监管的今天,网上挖币不是一条捷径,而是一道陷阱。
你所看到的“低门槛高收益”,往往伴随着“不可预知的法律后果”。尤其在中国这片金融监管极其严格的土地上,任何脱离政策体系的“创新行为”,都可能被定义为“违法行为”。
请记住:在法律面前,没有“我不知道”。
与其冒险,不如转向正道。区块链世界很大,但合规边界更重要。
你可以拥抱技术,但别挑战法律。
你如何看待国家对虚拟币挖矿的全域打击?是否曾接触或被拉入“挖矿”项目?